2024年奥门原料网站

召存信:一辈子跟党走的“老州长”

返回上一级

 

今年1月23日,全国政协原常委、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长召存信同志因病逝世。临终前,他嘱托前来探望的州领导,你们要听党的话、跟党走,搞好民族团结,努力发展边疆民族经济。

召存信是深受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尊重的“老州长”,从傣族宣慰司领主成长为人民公仆,历经了西双版纳解放、自治州成立到土地改革,再到改革开放等各阶段,担任州长达40年。当地干部群众说,老州长一辈子跟党走,是西双版纳长期以来民族团结进步、边疆繁荣稳定的“压舱石”。

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

召存信出生在整董版纳(今属普洱市江城县)土司孟翁罕的家庭,年纪轻轻就相继担任了勐捧土司、曼听办事处主任,后出任车里宣慰司议事庭庭长(召景哈),成为封建领主。

1949年,召存信和进步人士踏上了去普洱寻找共产党的艰难跋涉。当年7月,他在“普洱军政干校”第二期学习班学习,正式参加革命工作。1950年2月初,解放军某部追击国民党残兵,抵达澜沧江北岸的橄榄坝。召存信主动赶来,恳请部队过江解放西双版纳,并负责做好后勤保障。

1950年9月初,召存信作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,受邀请到北京观礼庆祝国庆一周年。9月30日,他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,召存信与刀世勋一道,把象征封建领主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主席。

召存信回到普洱后,正值普洱地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召开。1951年1月1日,会议举行了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。“从此我们一心一意,团结到底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誓为建设平等、自由、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!”召存信激动万分,第一个在誓词上签了名。

1953年1月,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(1955年改为自治州)成立,召存信把民族自卫队300多支枪悉数交给人民政府,并公开宣布放弃剥削、放弃召景哈职务,并担任首任区长。1957年1月,中央特批召存信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实现了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人生转折。

“老州长”的门始终向群众敞开

景洪市一座普通的院落,是“老州长”生活了60多年的家。小院里没有假山盆景,倒是一大排锅灶引起了记者注意。记者数了下,“老州长”家一共有九台简易锅灶,墙上还挂着七八张竹编的桌子。家人介绍,这些都是招待群众用的。

每逢西双版纳的关门节、开门节和泼水节,州里各地各族群众都会推选出村寨代表,带上乡亲们凑的茶叶、鸡蛋和腊肉等,成群结队前来看望“依布老州长”(“依布”是傣语爷爷的意思)。

来找“老州长”玩玩,背上孩子来让他抱抱,和他说说寨子里的稻谷、新房的事。“老州长”自掏腰包请乡亲们吃饭,小院里有时挤上百十号人,九个炉灶、七八张桌子全用上。乡亲们也不见外,端起酒杯,“水、水”的祝福声响彻云霄。

据长期在召存信身边工作的州政府原副秘书长曾孟春回忆,“老州长”没有一点官架子,少数民族群众可以像走亲戚一样出入他家门和办公室,他的大门永远向基层群众敞开着。

巴达是勐海县位于中缅边境的一个哈尼族布朗族乡,1989年才修通一条砂石路,曾是唯一不通电的民族聚居乡镇。从20公里外的西定乡架设高压线过来,需投资50多万元。乡领导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前来调研的召存信,他说,“巴达的电线一定要架通”,并帮助解决了资金缺口。从此,巴达乡结束了“鸡叫二遍村村寨寨响起舂米声,照明靠油灯”的历史。

老爷子的“两个热爱、四个不贪”

女婿李宁华这样总结他眼中的老岳父:“两个热爱,四个不贪。”

李宁华说,“两个热爱”是指热爱共产党、热爱人民群众。“四个不贪”则是指“老州长”不贪财、不贪色、不贪杯和不贪玩。家人说,“老州长”除了外事活动基本不沾酒,群众来家里喝酒是儿孙辈陪着。他不会打猎、钓鱼,也不会下棋、打扑克,闲暇时就看新闻、翻报纸,四卷本的《毛泽东选集》翻坏了几套。

召存信从州长岗位退下来后,省里按照政策在昆明给他准备了套房子,只要他签个字,但他始终不肯。州里也曾在景洪给老领导安排过房子,但他以“怕群众找不到自己为由”,一直没要。

“老州长”唯一的女儿召亚群1976年大学毕业,分配在景洪县文化馆工作,经常要孤身深入山乡,普及群众文化活动,怀着身孕也是如此。女儿有时找他哭诉,希望调动下工作,从未如愿。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,召亚群才调到州政府办公室工作。家人说,“老州长”子女包括孙辈工作上都没让他开口“关照”过。

走进“老州长”家的客厅,客厅里陈设很简单,最值钱的是一台十多年前的背投电视机,沙发是多年前的“老式样”,木茶几的一条腿已经朽烂。而一张写着“德高望重”的条幅,正是他在干部群众心目中地位的写照。